查看原文
其他

郭金龙:数字技术助力普惠保险深化发展

金融电子化 金融电子化 2022-11-29

文 / 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郭金龙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张子琪

国务院发布的《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明确提出“借助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金融产品,降低交易成本”“健全普惠金融信用信息体系,推进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强化了数字技术与我国普惠金融实践相结合的发展方向。2016年G20杭州峰会上,“数字普惠金融”首次作为一个正式概念被提出。将这一概念具体到保险行业,则可以将其解释为依托数字技术的发展,通过拓宽线上、线下销售渠道,降低保险产品经营和创新成本,健全数字化风控体系,从而进一步推动普惠保险深化发展、广化覆盖。


在过去的数年中,我国保险行业取得了巨大而可喜的发展,保费收入从2015年的2.4万亿元到2020年的4.53万亿元,增长近一倍。面对疫情冲击,2020全年保费收入仍实现平稳增长,尤其是普惠保险范畴下的健康险和农业险原保费收入同比上年增长32.63%和21.18%。在保险覆盖率方面,主动购买保险产品和服务的成年人数量占比达到了近40%,农村地区消费者占比稍低,但依然飞速增长达到了32.41%(数据来源:《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2020》),这与数字技术在保险行业的应用密不可分。


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郭金龙


数字技术对推进普惠保险发展的重要作用

我国普惠保险的发展,重点关注传统保险服务难以覆盖到的农村居民群体,为他们提供优质保险服务,协助农业产业脱贫、农民不返贫。从实践看,我国在广大农村地区推进普惠保险仍面临诸多困难,而数字技术有助于解决这些难点和痛点。


第一,数字技术有助于缓解金融排斥。普惠保险的目标对象包括三农、小微企业、城镇失独贫弱家庭等,相对于其他产业和城市居民,农业产业和农村居民存在风险高、金融消费能力差等特点,导致其长期被现代金融服务排斥,是普惠保险的主要服务对象之一。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大大降低了信息获取、分析的成本,无人机勘探、气象地质实时监控使得较低成本地测算农业产值与生产风险成为可能。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乡村卫生站等基础医疗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降低了用户信息采集的难度、提高了信息准确度,这都使得农村居民的人身险业务风险不断降低,有助于激励保险公司面向农村居民开发更多的产品。


第二,数字技术有助于优化普惠保险销售渠道。过去的保险销售普遍依赖于线下渠道,而农村聚落偏远、分散的特点大幅提高了保险服务成本。数字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使得普惠保险产品的销售突破了对线下渠道的依赖,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都能方便、快捷地购买保险产品。同时,短视频平台和流媒体的迅速发展,使得保险公司能以更低的成本和更好的效果向农村居民传输现代保险知识,从而提升其购买意愿。


第三,数字技术有助于降低普惠保险产品成本,从而提高经营效率、激励产品创新。从近年研究看,经营费用和人力投入显著影响保险公司运行效率。数字技术的发展通过降低数据获取成本、产品设计管理成本、人力成本,推动了保险公司的产品创新进程。由于普惠保险产品保费较低,因此保险公司会出于盈利目的扩大保障范围。但在过去数字技术落后的情况下,一方面由于数据缺失,产品设计、保费厘定难度很大,导致保险公司赔付压力大,产品创新动力不足;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便捷的定损手段,导致业务员必须进入农村进行定损理赔,人力成本高,赔付周期长。如今,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技术能够整合分析更大范围的农村金融消费者信息,进一步降低产品风险,扩大可保障范围,进而激励保险公司创新产品。


数字技术在我国普惠保险发展中的运用及经验

过去数年中,线上渠道的拓展、保险科技的应用、数字化业务平台的建设完善形成了我国整体保险业务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基础。但从近几年的实践情况看,数字技术在我国普惠保险发展中的应用更多在于产品销售和业务平台方面。


在产品销售方面,数字技术在优化普惠保险产品销售渠道的同时也缓解了金融排斥问题。以目前在全国各大城市迅猛发展的“惠民保”为例,2020年3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后,“惠民保”呈爆发式增长。截至2021年9月,全国已有23个省82个地区179个地市推出“惠民保”,参保人总计超过5000万人,总保费逾50亿元。


在促销策略方面,各地“惠民保”普遍采用了公共交通、手机应用数字广告投放和短视频平台视频广告投放相结合的方式,保证保险消费者了解产品。


在销售渠道方面,各地政府与保险公司、互联网公司合作,完成了多渠道销售。以“北京普惠健康保”为例,除了官方平台北京通APP以外,在涉及居民日常生活的购物平台和支付平台均投放了便捷的投保入口,经过认证的用户均可一键投保。


此外,各家保险公司通过对业务平台的数字化升级,显著提高了经营效率。对于风险承受能力较弱的农村居民,快速获得足额理赔尤为重要。过去的定损理赔过度依赖线下模式,在某保险公司的统计报告中,2010年普惠保险的理赔需要1个月以上。短短几年发展,得益于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保险公司与医院、扶贫单位都能够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业务流程耗时大幅缩短。以中国人寿的“政商结算一体化综合平台”为例,通过将健康险业务信息系统与医保系统、国家扶贫系统、医院信息系统对接,实现了对贫困患者结算的一站式服务,只需5分钟,患者即可在一个出院窗口完成基本医保、保险公司产品、政府扶贫工程等一系列补偿的结算业务,贫困患者只需承担10%左右的医疗费用,真正践行了普惠理念。


总体来看,数字技术在优化普惠保险产品销售渠道、精简业务流程、缩短赔付周期方面成果颇丰。但相较非普惠产品,数字技术促进产品创新的作用有待提升。以某保险公司开发的“安诊无忧”等非普惠产品为例,通过对物联网、医疗系统等信息的大数据分析,在疾病保障之外还提供了医疗护理、养生保健、生活管理等全方位服务,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同时还向客户提供了差异化、精细化服务,更易受到消费者青睐。但在普惠保险产品方面,应用数字技术创新产品的做法比较缺乏,产品同质化竞争较为严重。同样以“惠民保”为例,一些保险公司以恶性价格竞争和虚假宣传抢占市场,严重阻碍了普惠人身保险的发展。对此,银保监会在2021年6月2日就此问题发布《关于规范保险公司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业务的通知》。此外,当前无人机勘探、气候动态模拟、气象实时预测等新技术已成熟,针对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风险,开发巨灾保险并逐步扩大试点不仅是需要的,更是可行的。


数字技术促普惠保险发展的趋势

应用数字技术发展普惠保险,前景广阔,空间巨大。保险公司应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创新推出更多符合“三农”需求的产品。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农产品具有极强的周期性和单一性,农民遭受自然灾害的冲击更为剧烈。针对这一现实,保险公司应积极开展与农业、气象、地质、水利等部门的合作,加快扩大巨灾保险试点,逐步将地震以外的旱涝、台风灾害风险纳入普惠保险,保障脱贫农民不返贫,巩固脱贫成果。


另一方面,针对当前市场上普惠保险同质化竞争的状况,保险公司应深化数字技术等保险科技的运用,积极为消费者提供差异化服务。当前深度学习、数据挖掘、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发展日趋成熟,加之信息互联互通的不断推广,使得保险公司能够更低成本、更为准确地完成用户画像,从而为消费者提供差异化服务。以长城人寿推出的“吉康人生2020”产品为例,允许客户自由选择某几项重疾保障,由于保障范围并非全覆盖,相应费率也较低。这一措施同样可应用于普惠保险,通过让农村居民自主选择健康险保障范围,降低其保费负担。同时由于农村居民缺乏良好的长期风险管理意识,可以通过分析用户画像,利用智能AI向客户推荐保险产品。此外,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珈和科技等机构研发出了先进的农情遥感监测系统,通过对土地面积、作物情况等数据的监测分析,可以有效降低骗保风险和保险公司定损难度。


未来,保险公司应加大自主研发投入,积极与保险科技企业深入合作,通过数字化技术升级普惠保险服务,更好地实现支农惠农目标。


(栏目编辑:郑岩)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查看精彩内容)




精彩内容回顾

(点击查看精彩内容)


■ 实战 | 助力客户体验提升——NLP在分析客户反馈场景下的应用

■ 观点 | 地方性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思考和建议

■ 培训丨“银行业安全防范管理实务培训班”线上开课了!

■ 报道 | 百度智能云打造中国金融数字化转型新范式

■ 发布 | 人工智能金融应用评价体系研究报告(全文发布)




《金融电子化》新媒体部:主任 / 邝源  编辑 / 傅甜甜 潘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